上海多地发现“巨型老鼠”,最小体重超10斤,最大二十来斤,打不得吃不得,还破坏农作物,这种外来入侵物种究竟是怎么“入侵”上海的?
海狸鼠,学名河狸、加拿大海狸,是一种分布于北美洲的大型啮齿动物。20世纪50年代,我国从前苏联引入海狸鼠,初衷是发展海狸鼠养殖业,增加毛皮来源。
谁也没有想到,这一外来物种的引入,最终会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。
海狸鼠体型硕大,成年体重可达20公斤。它们四肢短小,身体笨重,行动迟缓,却有一条长30-40厘米、粗约15厘米的扁平尾巴。
这条尾巴就像一把“多功能工具”,不仅可以帮助海狸鼠游泳,还可以用来拍打水面发出警告信号。
最重要的是,海狸鼠用尾巴拍打淤泥、树枝等材料堵塞水道,藉此改变河流方向、调节水位,以适合自己生存。正因如此,它们得以在河流、湿地等栖息地大肆繁殖,并快速向新环境扩散。
如今,海狸鼠已从最初的养殖场逃逸,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、华北等地,甚至向西南方向继续扩散。
它们通过破坏水坝和江堤等设施,不仅造成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,还严重破坏了自然湿地和人工鱼塘等设施。根据统计,海狸鼠每年可引起超过1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。
而其生态破坏力,更是不容忽视。海狸鼠能够倒咬小树,一夜之间就能木木倒栽。它们还会啃食农作物,大量采食水稻等粮食和经济作物。
甚至有报道称,海狸鼠袭击牲畜,被咬伤死亡的家禽和小型牲畜也时有发生。此外,海狸鼠还会采食天然植被,破坏水源,对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。
面对海狸鼠的入侵,我们曾试图通过物理捕杀等手段进行控制。然而限于场地面积和捕猎难度等因素,这些努力收效甚微。根据研究,要想彻底清除海狸鼠,每年至少需要持续投入上千万元的控制经费,可见其难度之大。
那么,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?首先,需要加强入侵物种的科学研究和监测预警,比如利用红外相机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,对海狸鼠的活动范围和数量变化进行统计监测,以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。
其次,要加强法规制度建设,严格管控外来物种的引入,避免历史重演。最后,需要保护天敌等天然控制因子,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,使之成为我们对抗外来入侵者的“同盟军”。
事实上,长期以来,入侵物种给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层出不穷。19世纪中叶引入澳大利亚的野兔,就曾一度成灾,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。
直到人们用病毒进行生物控制,野兔数量才逐步得到控制。
今时今日,外来物种入侵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生态挑战之一。海狸鼠的泛滥,警示我们防微杜渐的重要性。
各国需要加强合作,完善监测和防控网络,严密边境,制定统一的入侵物种黑名单,联手应对这一全球性问题。
最后,我们还应牢记,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。当我们越过种族与地域的界限,进行跨国合作,并以守护生态为己任时,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,我们的世界才能变得更加美好。